腓特烈大帝與馬鈴薯的故事
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約西元前8000年到西元前5000年的南美洲。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發起的研究,通過在350種不同的馬鈴薯上使用遺傳分析後,最終確定全世界的馬鈴薯都起源於今天的秘魯南部區域種植的馬鈴薯,從那裡逐漸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分散出去。隨著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1523年法蘭西斯克.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所率領的西班牙探險隊首次見到了馬鈴薯。由於西班牙人當時對做為食物的塊莖植物,如馬鈴薯、番薯(sweet potato)等一無所知,對他們來說,馬鈴薯想必是種極其怪異的東西。不過皮薩羅和其他秘魯的征服者吃了馬鈴薯後,發現這種食物,種植容易,生長迅速,還易於貯存和消化。馬鈴薯很快就傳到西班牙,再傳入西歐其他國家。然後再被歐洲的探險者和殖民者帶到全世界各地。在馬鈴薯被傳入歐洲的早期,它的消耗量並不是很大,甚至在剛引進至英國愛爾蘭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馬鈴薯都只是作為奇花異草觀賞。

日耳曼人剛開始對於種植馬鈴薯的態度冷淡,但是人口要增加先決條件,是要有足夠的糧食,對於歐洲而言,從美洲引進的馬鈴薯正是解決問題的植物,可是人們的觀念是很難扭轉的,因為聖經上沒有提到馬鈴薯,再加上是長在地下,被認為是不潔的東西,在普魯士Prussia),由於皇室認知到馬鈴薯耐寒而多產的特性,正是德國所需要的農作物,於是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以及他的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都大力推動馬鈴薯的栽種。
這對個性迥異的父子,在推動馬鈴薯這件事上也非常不同。先說說爸爸腓特烈威廉一世,有個綽號叫做「軍人之王」(Soldier King),喜好閱兵,紓壓的方式是找一群酒友一起抽煙。

而他的兒子腓特烈大帝,在這個老爸的眼裡根本一無是處。腓特烈喜歡歷史、音樂與哲學,既不會騎馬,又不懂得射擊;更糟糕的還不修邊幅,「蓬亂的頭髮讓他看起來像個白癡」,因此腓特烈威廉一世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個娘娘腔。看在「軍人之王」的眼裡,任何不夠粗魯的男人都會多少有點娘娘腔,雖然歷史上一直懷疑腓特烈大帝可能有同性戀傾向。由於父子倆個性不同,推動起馬鈴薯來手段也大不相同。腓特烈威廉一世在1651年宣布,任何拒絕栽種馬鈴薯的人,都要被割掉鼻子跟耳朵。

而他的兒子腓特烈大帝,則是頒佈法律強迫農民要把百分之十的耕地改種馬鈴薯。但是遇到強大的抗拒,甚至對腓特烈大帝說,馬鈴薯連狗都不吃!腓特烈大帝看到農民消極抵制種植馬鈴薯,後來心生一計,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馬鈴薯,還派重兵把守,在收成的時候,白天是警衛森嚴,晚上卻無人看守;就有好奇的民眾偷偷進去採收,看看國王到底種植什麼珍貴的東西?需要派軍隊保護,後來才知道是馬鈴薯,大家想說國王這麼珍惜馬鈴薯,這一定是好東西,所以普魯士人就慢慢接受馬鈴薯為主食,德國甚至稱馬鈴薯是kartoffel,源自於松露的詞彙。如果你去德國波茨坦的無憂宮參觀時,腓特烈大帝的墓就在旁邊,許多德國人去憑弔時,會帶馬鈴薯放在墓碑上,感念他推廣馬鈴薯。

自此以後馬鈴薯還是上了德國人的餐桌。後來法國的帕門提爾(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在七年戰爭期間被德軍俘虜,嚐到了馬鈴薯湯的美味,將馬鈴薯推廣到法國。想到馬鈴薯在南美洲可被認為是大地之母(Pacha mama)送給他們的禮物,印地安神話中甚至有馬鈴薯之神Hiatya Curi,只能說幸而在當時的歐洲馬鈴薯還有這些知音,否則就要永遠地被埋沒了。
